现在有很多的职业学校兴起,虽然没有本科那么让人喜欢,但是职业学校学的更多的是技能。当今社会,没有学历,就只有技术可以养活自己。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的校史回顾, 带大家走进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发展历程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专业系由原眉山师范学校相关专业升格发展而来。
原眉山师范学校创建于1927年春,系四川省办学历史悠久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近80年来,眉师发展变化过程曲折,六易其名,先后有500多名教职工在这所学校教学和工作。
1927年春建立的眉山国民师范学校乃眉师前身,学制两年,培养中师学生。1929年秋学校停办,开办两年多来,毕业学生约200人。1939年在原国民师范校址文庙(现址),先后由眉山、彭山、青神三县联办短期师训班和由眉山专署主办眉山专区师资训练班,学制为一年,均因经费拮据,前者仅半年,后者不足四年即告结束,毕业学生约340人。1942年春,四川省立眉山师范学校成立,学制三年,招收本专区所辖十县的初中毕业生。截至1949年底止,眉师毕业生1000人以上,其工作地点遍及川西十余县。
1949年12月眉山解放后,眉师转变成社会主义的学校。1950年2月定名为“四川省公立眉山师范学校”,1951年春改名为“川西眉山师范学校”,1953年春更名为“四川省眉山师范学校”。眉师丹棱师范班及洪雅、青神、夹江等师范学校先后并入眉师。1956至1962年,学校曾设函授部,培训眉、彭、丹、青、洪五县在职小学教师。1960年前后,一度开办初师、幼师和民师班。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规模不断扩大,省、市、县先后拨款扩建和新建校舍16006平方米,图书、仪器、音、体、美教具大量增加。1959年下期,学生参加乐山专区学校统考,名列第一,被评为四川省的“红旗学校”,荣获省人民政府的奖励。
十年动乱,使眉师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受严重破坏,校舍、教具大量散失,万卷图书荡然无存,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眉师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逐年充实教育设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除普师班外,曾增设文科、数理、数化、外语、音、体、美等专业班。学校积极深化教改工作,教学质量显著回升。1980年和1983年,学生参加乐山地区师范学校统考,语文成绩均获第一。全校教师90%以上具有大专毕业学历。政治、语文、数学、化学、教育、音乐、体育等科的一些教师,曾先后参加省、市组织的大纲、教材、教参的草拟、编写和审定工作,为本省教材建设作出了贡献。部分教师在全国和省、市报刊上发表教学、科研文章,或在省、市学术会上交流经验。1994年,国家教委中师联检组对眉师办学标准化进行检查验收,获得优秀称号。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部门、同级同类学校的认可;学校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良好评价。先后有甘肃、贵州、山西、辽宁、江苏、湖北、福建、云南、青海、北京、上海、西安等省市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以及省内市、地、州、县的兄弟学校前来参观访问;国家教委和省、市教委(厅局)领导也曾几次来校视察。
学院从国民师范创办到合并组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六个一” 的办学思路和“六个一”的培养目标。 “六个一”的办学思路,即贯彻一条红线——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坚定一项任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毕业生;突出一个特色——蕴涵三苏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套规范——教育科研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实现一个愿望——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人际环境;追求一个宏图——小教大专化、校园精品化。“六个一”的培养目标,即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副强健的身体,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规范的“三笔字”,一项高雅的才艺,一身立业的本领。
近80年来,眉师及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教育系共培养中师、民师、初幼师、函授毕业生达2万余人,扎根巴山蜀水,遍布华夏大地。大多数校友目前都是中小学校骨干或领导干部,许多校友被评为特级教师、省、市、县优秀教师或优秀校长、模范班主任、“为人师表”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
农牧教育发展历程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系农牧类专业由原眉山农业学校相关专业发展变化而来。
原眉山农业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58年7月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农业学校,有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在近五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几经迁、撤、停、复,经历了风雨与坎坷,也铸就了灿烂与辉煌。
1958——1965年 创业期
1958年7月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乐山地区新办一所普通中等农业学校,校址设在眉山县城大东街,定名为四川省乐山专区农业学校,开设农学、牧医、农经、植保四个专业,学制为三年。同年9月招收这四个专业的学生256人,并接收郫县农机校1956年、1957年代为招收的农学专业学生330人,使在校生规模达到586人。1959年招收农学、植保、牧医专业学生214人。1960年增设水利专业,招收农学、植保、牧医、水利工程专业学生243人。1961年国家发生经济困难,5月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精简压缩学生164人,教师21人,职员23人,余下的师生停课下乡支农。8月全部师生返校,学校被宣布暂时停办,毕业班学生按时毕业,其余的学生返回原籍支援农业生产。9月学校为乐山地区代办抗大式政治学校,命名为四川省农村人民公社干部学校乐山分校,当年招收学生730人,学制为一年。1962年元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乐山农校与四川省冶金工业学院的校舍进行对换,元月底乐山农校即迁往峨眉山市马路桥冶金工业学院校舍办学,同年9月因冶金学院又不在眉山办学了,学校又由峨眉山市马路桥迁回眉山原校址办学,马路桥校产移交给四川省中药学校。1962年5月第一期公社干部学员结业,学校奉命撤销,教职工另行安排。同年7月学校又奉命复校,并根据四川省高教局、四川省农业厅的文件精神,组织229名1961年因暂停办学而回原籍的学生到校复学,但此时已有部分教师调离,水利工程专业因没有专业教师而被迫撤销,该专业的学生转为农学专业。1963年学校试行由公社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收农学、牧医三年制学生80人。1964年招收社来社去农学、牧医三年制学生160人进行半农半读试点。1965年全校学生均实行半农半读制。
1966——1976年 文革动乱期
1966年春增设蚕桑专业,3月招收社来社去农学、牧医、蚕桑三年制学生200人。1967年6月7862部队团部进驻学校。1968年10月乐山地革委通知学校停办,校舍被7862部队占用。1969年学校奉命将校舍、设备等大部分校产移交部队使用。1970年教职工被集中到乐山高级中学学习,学习结束后除5名留下筹办一所综合中专外其余的被分配到了各县普通中学和地县有关单位,同年10月乐山地革委通知乐山农校撤销。1972年6月乐山地革委通知乐山地区农业学校恢复办学,并将夹江水电校并入农校,校址定在洪雅县阳坪农场,当年没有招生。1973年主要举办半年制农技培训班。1974年开始招收二年半制普通班,当年招收农学、牧医专业学生93人。1975年招收一年制社来社去农学、牧医专业学生134人。由于洪雅阳坪办学条件差,1976年省、地两级财政拨款45万元,在峨眉山市符溪原乐山地区拖拉机站站址为乐山农校建新校舍,并决定由乐山地区农场、乐山地区农科所划拨耕地63.45亩作为乐山农校的实习农场,9月招收二年制社来社去农学、牧医专业学生200人。
1977——1983年 拨乱反正期
1977年元月学校迁至峨眉山市符溪新校舍办学。洪雅校舍及实习农场移交给四川省阳坪农场。同年全国招生考试制度恢复,学校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停招社来社去班。1978年招收农学、牧医专业学生250人。1979年招收农学、植保专业学生100人。1980年招收农学专业学生120人。1981年招收农学专业学生80人。1982年招收农学专业学生80人(其中彝族学生读四年)。1983年根据教育部规定将普通班学制三年改为四年,招收学生40人;招收雅安、乐山地区农牧系统职工中专班学生72人;受教育厅委托代培全省职业中学植保师资40人,学制为一年。同年省农业厅组织全省农业中专学生进行毕业统考,80级3个农学班的学生参加考试,成绩名列全省第二名,获得了省、地主管部门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也极大地鼓舞了师生们教与学的热情与干劲。这段时期,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学校工作开始拨乱反正,恢复和建立了一整套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专业教研室和学科教研室,重建了教师岗位责任制,恢复评定技术职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整个学校的读书风气浓厚,学校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
从1972年学校恢复办学开始,学校领导一班人就一直在为让部队归还眉山校舍据理力争,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虽历尽艰辛但终于在1981年年底与部队达成了收回眉山校产的协议。1982年省、地主管部门到眉山实地勘查审定了学校总体建筑规划方案,利用部队给予的105万校产赔款在眉山县东门外原农校农场重建校园,1983年底新建校舍主体工程峻工。新校园分为教学和生活区两部分,教学区有教学、实验大楼、图书楼、办公楼;生活区有职工宿舍、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等,基本能满足师生教学、生活、工作的需要。
1984----2002年 发展壮大期
1984年2月学校整体迁回眉山新校园办学,学校从此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这段时期学校在办学基本条件、专业设置、教学改革、产教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壮大,为后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乐山撤地设市,学校更名为乐山市农业学校,1997年乐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学校划归眉山地区管辖,更名为四川省眉山农业学校,1996年学校通过四川省教委办学水平评估验收,被命名为办学水平优秀级学校,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部级重点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农学、园艺两个专业被评为全省优势专业。
一、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
1992年至1997年增建了教师、学生宿舍楼、教学大楼,使建筑面积达到了3.2万平方米;新征土地11.584亩,使校园占地面积达到90亩;新增400米标准运动场,全面规划和布局了校园道路、花园;投资新建了170台计算机实验室,56座语音实验室,改造了农学、畜牧、园艺、经管实验室,以租赁方式建立了178亩校外综合实习农场;新增了图书资料,使馆藏图书达到8.3万册;建设了校办饮料厂、饲料厂,为学生增加了实践动手机会。
二、在专业设置方面
1985年增设了农经、园艺两个专业,1986年恢复了牧医专业,1993年将农经专业改为经济管理专业,并先后在农学、经济管理、牧医、园艺专业下开设植保、农技推广、电算会计、基金会会计、经济核算、饲料生产与营销、动物营养与饲养、园林绿化等专门化班,1995年经省农牧厅批准,学校增设了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村镇建设与规划、计算机应用、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四个专业,使在校生规模在1998年达到了2400人,初步形成了以农科为主,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综合办学发展的格局。
三、在教学改革方面
(一)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体现职业教育“以职定教”的特点,1995年学校学习借鉴CBE理论和DACVM的课程开发方法,探索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各个专业都深入到用人单位走访、调查,了解他们对从业者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把各个岗位从业者应具备的各种能力量化为相应的功能模块,组织新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各专业的模块式教学计划。模块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使教学由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此项改革走在了全省农业中专的前列,多次受到省农业厅的肯定与表扬.
(二) 突出实践教学,体现职教特点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中专生的优势。学校历来重视实践性教学,提出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理实并重原则,突出实践性教学,必须尽力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保证实习开出率达到95%以上。学生技能成绩要单列,不及格者不允许毕业。按照学校的要求,各个专业都制定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除此以外,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显微镜操作、天平使用、果树嫁接、农产品加工、动植物疾病防治、计算机操作、账务处理、产品推销等项目的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学校将给予奖励并颁发技能合格证书。
(三) 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教考分离
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力推启发式、案例式、现场式、模拟式教法,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式教学,《作物栽培》、《果树栽培》、《农产品加工》、《动物诊疗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观看,边实践,活学活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1996年学校对学生毕业考试进行改革,变纯考三科专业知识为综合测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这项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一直沿用至今。
为了实施教考分离,学校1994年即着手建立校内试卷库,1996年联合宜宾、内江、绵阳三所农校实行四校联考,这个项目获得了四川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 在产教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方面
(一) 以科教兴农为己任,服务“三农”
学校以科教兴农为己任,明确了”立足一个乡,面向一个县,辐射一个市”的产教结合指导思想,先后与眉山县十余个乡镇签定了产教结合协议书,组织教师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基地乡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承包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先后抓出了“果蔬扶贫乡” 、“水稻制种致富乡” 、“蘑菇栽培示范村”等典型,受到当地党政和农民的一致称赞,其事迹被四川日报刊登,被誉为“农民致富的及时雨”。产教结合为农民、农村、农业致富奔小康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 以科研促教学,产学研一体化
学校虽然为中专层次,但学校一直以来都鼓励支持教师结合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并尽可能为科研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1991年园艺专业讲师马建英参研的《眉山无核锦橙的无核机理及配套技术研究》课题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水稻育种室主任、高级讲师何清海主持选育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辐优130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作为当时全省三个主要推广品种的首选品种,同年获得眉山地区199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又陆续有K优130、Ⅱ优130、D优130、C优130、眉糯1号、冈优336等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到2002年130系列品种、冈优336、眉糯1号的推广应用面积达到386万亩,为农民增产9480万公斤,增加产值1.265亿元。这项科技成果在西南地区的农业中专中是独一无二的,就连很多农业类本科院校都只能望洋兴叹, 何清海老师也因此被评为省劳模、省优专家。
五、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一) 以做“德高、学高、技高”的大教师为目标,定期组织教师学理论、学业务,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修身养性,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
(二) 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基层到企业蹲点与挂职锻炼,支持教师结合专业开展应用性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 成为既会讲又会做的“双师”。
(三) 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2001年送培7名教师攻读研究生;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定期到校讲学授课;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要求教师每期必读一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并写成读书心得进行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教师九十年代以来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参编教材40余部,有32名教师入选《眉山地区人才年鉴》,4名教师评为市级优秀人才。
(四) 加强教师基本业务素质的训练和考核,举行普通话比赛、板书设计评比、教学业务竞赛、硬笔书法展览、优质课评选和论文交流,每一项训练与考核都要求教师突出个性与特色。
(五)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量化每个教师教书育人的业绩。
六、 在联合办学方面
从1986年开始,学校就开展了与企业、与部门、与地方政府、与兄弟学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实行共管和共育,优势互补。先后与仁寿县政府、眉山县委组织部、劳动局、乡企局,井研县周坡镇政府、雅安农业局、畜牧局,成都建设学校、水电七局技校等单位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了农学、畜牧、园林、乡镇企业、经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农村合作基金会会计等专业学生400多名。1999年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办学,实施“3+1”中专大专套读模式,为学生继续深造搭建立交桥。2001年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班。
实施联合办学既挖掘了学校办学的潜力,提高了办学效益,又丰富了办学经历,增强了办学的活力,为后来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积累了办学的经验。
以上便是小编整理的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信息,想要了解更多的职校和其热门专业,可以持续关注职校信息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