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2017年ESI中国大陆机构排名和《中国大学评价》中,南京中医药大学连续两年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1位。综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办学效益、特色发展、服务江苏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度,该校已进入全国百强高校之列。
办学特色篇
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发展祖国医药事业、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为宗旨,遵循“自信,敬业”的校训,坚持“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继承与创新并举、医学与人文融通、研究与应用结合,坚定不移地走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发展之路。
学校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科体系,办精本科教育、办强研究生教育、办优留学生教育、办好继续教育,扎根江苏、引领全国、走向世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服务,造福全人类。
经历6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建校之初,系统构建了中医药学科体系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实现了传统师承教育向现代院校教育模式的转变,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该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最早系统地开展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并在全国试点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率先探索形成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科的体系,为提升中医药学术创新能力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与附属医院、附属药业联合打造中医药发展共同体,为形成江苏领先全国的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和创新中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早开展中医留学生教育、开拓中医海外学历教育,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推进传统医学的全球合作,打造中外人文和医学交流的靓丽名片;率先开办中医孔子学院,为国外民众开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
当前,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法》即将正式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国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最具中国特色、最具原创优势、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要求,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适应现代生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增强中医药学术创新能力,适应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适应文化强国建设、传播传承中医文化和中华文明,面临新的时代课题。
学校将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学科自信,为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中,不断砥砺前行、追求卓越、再创辉煌。
办学水平篇
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契机,以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为使命,通过重点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将再上新的台阶,以更高的办学水平和效益、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保持在全国省属高校百强之列。
学科整体实力较强,特色鲜明。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药学位列第2名、中医学位列第4名。拥有中药学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学等4个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名家辈出。从我校走出12名国医大师,占全国的1/5;产生了5名中医药界学部委员/院士,占全国的1/3。培养各类海外留学生3万名,涌现出以“现代欧洲中医之父”Giovanni Maciocia为代表的大批境外杰出校友。现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1位。作为大学生“挑战杯”发起高校,近3届的成绩均位列全国高校前50名。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人才集聚。拥有国医大师6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青7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5名、国家优青1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名、全国名中医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各类创新团队15个。
科学研究水平较高,成果丰硕。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和临床研究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达到104项,资助经费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1位、全国所有获助机构第84位。承担国家各类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
社会服务能力突出,贡献卓著。拥有附属医院33所,其中7所进入全国百强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等5所列入全国重点建设医院,是全国入选最多的省份;附属康缘药业是全国中药行业获新药证书最多、拥有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以及推进中药国际化最为深入的企业之一,有力支撑了江苏中医药行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声名远扬。是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最早培养国外中医留学生,首开我国在西方国家举办中医学历教育先河,促成中医药澳洲立法;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亲自为南京中医大学设立的海外中医孔子学院授牌,发表讲话。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等建成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
改革创新篇
建立完善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设立专门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机构,围绕重点建设任务成立改革特区和“大部制”协同中心,发挥国内外战略和行业专家的发展决策咨询作用,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制订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关键核心指标体系,对单位和干部实行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深化二级管理改革,完善“放管服”配套措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对附属医院进行教学科研水平综合评估、动态管理,保证附属医院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撑和贡献;建立健全校内统一的资源配置、使用、管理制度和竞争性分配机制;推进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加大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筹资力度。
以发挥绩效杠杆作用为重点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对于领军人才、团队和新科研组织,按照其对学校高水平发展的贡献度给予特殊政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建立教职工分类考核评聘机制,对不同类型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和绩效进行核定;建设以动态聘用为核心的动力机制,建立准聘制度、短聘与长聘相结合制度和校内流动及退出机制,对高层次引进人才业绩和待遇的匹配度进行评价考核;发挥职称评聘杠杆作用,把学校对高水平师资各方面要求纳入评聘条件之中;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中用好改革的增量资源。
深化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学贯中西、大师潜质、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目标要求,创新卓越医生(中医)培养模式,在整合医学学院、国际经方学院设立教学改革特区;落实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工作机制,打通前期培养、后期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完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导师实行动态调整;根据大健康时代医药卫生人才市场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权;加强“三创学院”建设,实施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推进“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合作联盟”建设。
优化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及其转化机制。落实“科技创新40条”“知识产权18条”,制订学校加速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施方案,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激发科技体制机制和科研人员的动力、活力;建立全省中医临床研究大学科联盟,整合附属医院集群优势,围绕临床优势病种和前沿科学问题实施协同攻关;建立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瞄准现代中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科研组织实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