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评价哪一年的考研是不平凡的,我觉得当首推23考研,不为别的,就是“变动”比较大。
第一个变动就是“很多考生阳了”。这个对考生的打击真不小,本来准备很充分,也吃了不少苦——一位山东考生每天在图书馆要学习12个小时,全面几乎无休。但是没办法,进入考场之前身体不适,最终没有发挥好。
第二个变动就是“线下复试的回归”。还是同样的原因,考研的复试在之前无奈变为线上复试,如今大多高校又将复试的形式回归到线下。这样的变动也会对考生产生不小的影响,比如,安徽有一位考生因航班延误无法参加复试,幸运的是最终他还有机会申请复试。再比如,经验之谈少了——前面的师兄师姐的经验都是线上,如今变成线下,大家伙只能去请教三年前的考生,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且效果不是很好。
当然,23考研的后续也是比较精彩的,我们见证了——都说没发挥好,但仍旧涌现出一大批400多分的高分考生。戏剧性的是,考研的国家线却不出意外地降低了——13个门类学科中,一大半都降低了,有些专业降幅高达10分左右,这在以往都是罕见的现象。
仔细一想,国家想降低其实是在情理之中。比对这几年的考研,22相对21的人数增长率是10.56%,而23相对22的考研人数增长率约是3.72%,增幅不大,可以说是近几年增幅比较小的。因此,在22考研增幅较大的情况下,分数线上涨不少。而在如今增幅偏小的情况下,分数线也应该回归正常才对。因此,相比之下,国家线应该降低。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我们分析以往的数据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要从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最好能够指导即将考研的同学们。那么从基本快要结束的23考研中,我们能够分析出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我个人认为,有两点:
第一,考研不应妄自菲薄,也不要志大才疏。妄自菲薄,也就是我们太保守了,本来可以考个不错的学校,为了求稳而妥协去了一个层次较低的学校,考试之后又后悔。志大才疏,也就是盲目自信,动不动就要考清华,自己怎么成了陪跑都不知道,这也是不理智的选择和行为。
我们如何避免这种不当的择校行为呢?我们放在下面一起讲。
第二,24考研会不会变得更难?我也经常刷视频,经常看到有些所谓的专家在视频中称——如果你想参加24考研,反倒不如等一年直接参加25考研,理由就是24考研的难度一定会很高。
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赞同的。考研的难度取决于什么?根本的就是,一个是招生数量,一个是报考数量。如果报考数量和招生数量的比例适中,那么考研有什么理由会增加难度?如果报考数量本身就很少,这个时候能保持正常难度就不错了,还为什么要去增加难度?
所以说,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24考研的招生计划以及报名人数,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推测难度的变化。
当然,所谓的专家给出的理由是——有些学霸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发挥好。但事实是,23考研的招生人数是一定的,即便有人没有发挥好,那也会有人“补”上这个名额,相应的,这个“补”上的考生就不会再二战了。因此,这和难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上述问题都离不开一个原因——有些人在贩卖焦虑。
因此,对一些小白而言,在考研之前就应该先把这些规则搞清楚,不然你也会很容易被带节奏。
首先,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本科的层次、学习成绩、大赛经历、科研获奖、学习能力等,如果你都比较强,那你没有理由不去冲击名校。如果学习能力较差,那就好好考虑,因为每个学校的专业课难度是不同的。
其次,选对辅导班。在如今考研竞争比较激烈的时代,我还是比较建议没有经验的师弟师妹们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辅导班。
理由也很简单,他们是专业的,像科目的辅导、院校的选择、调剂信息收集等做得都比较好,会给你省不少事。
当然,既然要选就要选对,选择经验丰富的,口碑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就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