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点此:39次
首先你说的是“液压”,那么就不要出现 “防水”的说法。对于M18X1.5的这个表示方式,个人我不喜欢,一般也没有用如此来 表示90度弯头的。
管件(弯头,三通等)通常是根据你所用管路的主材 管子来选择的。
而不是只用螺母的螺纹规格来标识。给你几个SN751, SN752,SN732, 753, 887 等标准上用到与 螺母螺纹相关的数据,你自己多看,实际管件 是根据主材 管子直径d1来选取。螺纹确实可以在选择相互连接 以完成不同管径之间连接时 作为变径 来用的。对于螺纹密封则是,依靠液压接头的 O型圈来保证,来实现的。
NPT 和R螺纹需要配合在显上 作用。而液压系统常 锥面用O型圈,平面常用 密封垫 密封。
液压阀是利用阀芯在阀体内的相对运动来控制阀口的通断及开口的大小,以实现压力、流量和方向控制。液压阀工作时,所有阀的阀口大小、阀进、出油口间的压差以及通过阀的流量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孔口流量公式(q=KA·Δp m),只是各种阀控制的参数各不相同而已。
1.1液压阀块的结构特点 按照结构和用途划分,液压阀块有条形块、小板块,盖板、夹板、阀安装底板、泵阀块、逻辑阀块、叠加阀块、专用阀块、集流排管和连接块等多种形式。
实际系统中的液压阀块是由阀块体以及其上安装的各种液压阀、管接头、附件等元件组成。 (1)阀块体 阀块体是集成式液压系统的关键部件,它既是其它液压元件的承装载体,又是它们油路连通的通道体。阀块体一般都采用长方体外型,材料一般用铝或可锻铸铁。阀块体上分布有与液压阀有关的安装孔、通油孔、连接螺钉孔、定位销孔,以及公共油孔、连接孔等,为保证孔道正确连通而不发生干涉有时还要设置工艺孔。
一般一个比较简单的阀块体上至少有40-60个孔,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有上百个,这些孔道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孔系网络。阀块体上的孔道有光孔、阶梯孔、螺纹孔等多种形式,一般均为直孔,便于在普通钻床和数控机床上加工。有时出于特殊的连通要求设置成斜孔,但很少采用。
(2)液压阀 液压阀一般为标准件,包括各类板式阀、插装阀、叠加阀等,由连接螺钉安装在阀块体上,实现液压回路的控制功能。 (3)管接头 管接头用于外部管路与阀块的连接。各种阀和阀块体组成的液压回路,要对液压缸等执行机构进行控制,以及进油、回油、泄油等,必须与外部管路连接才能实现。
(4)其它附件 包括管道连接法兰、工艺孔堵塞、油路密封圈等附件。 1.2液压阀块的布局原则 阀块体外表面是阀类元件的安装基面,内部是孔道的布置空间。阀块的六个面构成一个安装面的集合。
通常底面不安装元件,而是作为与油箱或其它阀块的叠加面。在工程实际中,出于安装和操作方便的考虑,液压阀的安装角度通常采用直角。 液压阀块上六个表面的功用(仅供参考): (1)顶面和底面 液压阀块块体的顶面和底面为叠加接合面,表面布有公用压力油口P、公用回油口O、泄漏油口L、以及四个螺栓孔。 (2)前面、后面和右侧面 (a)右侧面:安装经常调整的元件,有压力控制阀类,如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等:流量控制阀类,如节流阀、调速阀等。
(b)前面:安装方向阀类,如电磁换向阀、单向阀等;当压力阀类和流量阀类在右侧面安装不下时,应安装在前面,以便调整。 (c)后面:安装方向阀类等不调整的元件。 (3)左侧面 左侧面设有连接执行机构的输出油口,外测压点以及其他辅助油口,如蓄能器油孔、接备用压力继电器油孔等。 液压阀块块体的空间布局规划是根据液压系统原理图和布置图等的设计要求和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进行的。
经常性的原则如下: (1)安装于液压阀块上的液压元件的尺寸不得相互干涉。 (2)阀块的几何尺寸主要考虑安装在阀块上的各元件的外型尺寸,使各元件之间有足够的装配空间。液压元件之问的距离应大于5mm,换向阀上的电磁铁、压力阀上的先导阀以及压力表等可适当延伸到阀块安装平面以外,这样可减小阀块的体积。但要注意外伸部分不要与其他零件相碰。
(3)在布局时,应考虑阀体的安装方向是否合理,应该使阀芯处于水平方向,防止阀芯的自重影响阀的灵敏度,特别是换向阀一定要水平布置。 (4)阀块公共油孔的形状和位置尺寸要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来确定。而确定阀块上各元件的安装参数则应尽可能考虑使需要连通的孔道最好正交,使它们直接连通,减少不必要的工艺孔。
(5)由于每个元件都有两个以上的通油孔道,这些孔道又要与其它元件的孔道以及阀块体上的公共油孔相连通,有时直接连通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设计必要的工艺孔。阀块的孔道设计就是确定孔道连通时所需增加工艺孔的数量、工艺孔的类型和位置尺寸以及阀块上孔道的孔径和孔深。 (6)不通孔道之间的最小壁厚必须进行强度校核。
(7)要注意液压元件在阀块上的固定螺孔不要与油道相碰,其最小壁厚也应进行强度校核等等。 根据以上原则,液压阀块布局的优化方法如下: (1)如果在液压阀块某面上的液压元件的数量不超过4个,则分别布置液压元件在4个角附近,不一定在角上.这样可以保证在两个边附近进行工艺孔设计。 (2)如果在液压阀块某面上的液压元件的数量不超过8个,则除了分别布置液压元件在4个角附近以外,其它液压元件可根据情况分别布置在4个边附近。这样可以保证在一个到两个边附近进行工艺孔设计。
(3)如果液压阀块某面上的液压元件的数量超过8个以上,可以考虑使用智能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由于一般情况下,液压阀块包含的液压元件总和不会超过10个以上,所以分配到各个面上的液压元件数量不会超过lO个,一般在3到5个左右。 由于在一般液压阀块设计中很少涉及到大量的液压元件布置,所以根据前两条的规则可以满足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1.3液压阀块的设计思路 集成块单元回路图实质上是液压系统原理的一个等效转换,它是设计块式集成液压控制装置的基础,也是设计集成块的依据。阀块图纸上要有相应的原理图,原理图除反映油路的连通性外,还要标出所用元件的规格型号、油口的名称及孔径,以便液压阀块的设计。 设计阀块前.首先要读通原理图,然后确定哪一部分油路可以集成。每个块体上包括的元件数量应适中。
阀块体尺寸应考虑两个侧面所安装的元件类型及外形尺寸,以及保证块体内油道孔间的最小允许壁厚的原则下,力求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
液压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附件)和液压油。 动力元件的作用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指液压系统中的油泵,它向整个液压系统提供动力。
液压泵的结构形式一般有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
执行元件(如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作用是将液体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负载作直线往复运动或回转运动。 控制元件(即各种液压阀)在液压系统中控制和调节液体的压力、流量和方向。根据控制功能的不同,液压阀可分为村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又分为益流阀(安全阀)、减压阀、顺序阀、压力继电器等;流量控制阀包括节流阀、调整阀、分流集流阀等;方向控制阀包括单向阀、液控单向阀、梭阀、换向阀等。
根据控制方式不同,液压阀可分为开关式控制阀、定值控制阀和比例控制阀。 辅助元件包括油箱、滤油器、油管及管接头、密封圈、快换接头、高压球阀、胶管总成、测压接头、压力表、油位油温计等。 液压油是液压系统中传递能量的工作介质,有各种矿物油、乳化液和合成型液压油等几大类。
液压系统结构 液压系统由信号控制和液压动力两部分组成,信号控制部分用于驱动液压动力部分中的控制阀动作。 液压动力部分采用回路图方式表示,以表明不同功能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液压源含有液压泵、电动机和液压辅助元件;液压控制部分含有各种控制阀,其用于控制工作油液的流量、压力和方向;执行部分含有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其可按实际要求来选择。
在分析和设计实际任务时,一般采用方框图显示设备中实际运行状况。 空心箭头表示信号流,而实心箭头则表示能量流。 基本液压回路中的动作顺序—控制元件(二位四通换向阀)的换向和弹簧复位、执行元件(双作用液压缸)的伸出和回缩以及溢流阀的开启和关闭。
对于执行元件和控制元件,演示文稿都是基于相应回路图符号,这也为介绍回路图符号作了准备。 根据系统工作原理,您可对所有回路依次进行编号。如果第一个执行元件编号为0,则与其相关的控制元件标识符则为1。如果与执行元件伸出相对应的元件标识符为偶数,则与执行元件回缩相对应的元件标识符则为奇数。
不仅应对液压回路进行编号,也应对实际设备进行编号,以便发现系统故障。 DIN ISO1219-2标准定义了元件的编号组成,其包括下面四个部分:设备编号、回路编号、元件标识符和元件编号。如果整个系统仅有一种设备,则可省略设备编号。 实际中,另一种编号方式就是对液压系统中所有元件进行连续编号,此时,元件编号应该与元件列表中编号相一致。
液压元件中可分为动力元件和控制元件以及执行元件三大类。尽管都是液压元件,它们的自身功能和安装使用的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现分别介绍如下: 动力元件: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螺杆泵(动力元件指的是各种液压泵。
1、齿轮油泵和串联泵(包括外啮合与内啮合)两种结构型式。
2、叶片油泵(包括单级泵、变量泵、双级泵、双联泵)。 3、柱塞油泵,又分为轴向柱塞油泵和径向柱塞油泵,轴向柱塞泵有定量泵、变量泵、(变 量泵又分为手动变量与压力补偿变量、伺服变量等多种)从结构上又分为端面配油和阀式配油两种配油方式,而径向柱塞泵的配油型式,基本上为阀式配油。); 执行元件:液压缸、活塞液压缸、柱塞液压缸、摆动液压缸、组合液压缸; 液压马达:齿轮式液压马达、叶片液压马达、柱塞液压马达; 控制元件:方向控制阀、单向阀、换向阀; 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压力继电器等; 流量控制阀:节流阀、调速阀、分流阀; 辅助元件:蓄能器、过滤器、冷却器、加热器、油管、管接头、油箱、压力计、流量计、密封装置等; 编辑本段系统组成动力元件(油泵)、执行元件(油缸或液压马达)、控制元件(各种阀)、辅助元件和工作介质等五部分组成。 1、动力元件(油泵) 它的作用是把液体利用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力能;是液压传动中的动力部分。
2、执行元件(油缸、液压马达) 它是将液体的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其中,油缸做直线运动,马达做旋转运动。 3、控制元件 包括压力阀、流量阀和方向阀等。
它们的作用是根据需要无级调节液动机的速度,并对液压系统中工作液体的压力、流量和流向进行调节控制。 4、辅助元件 除上述三部分以外的其它元件,包括压力表、滤油器、蓄能装置、冷却器、管件{主要包括: 各种管接头(扩口式、焊接式、卡套式,sae法兰)、高压球阀、快换接头、软管总成、测压接头、管夹等}及油箱等,它们同样十分重要。 5、工作介质 工作介质是指各类液压传动中的液压油或乳化液,它经过油泵和液动机实现能量转换。
液压阀 是一种用压力油操作的自动化元件,它受配压阀压力油的控制,通常与电磁配压阀组合使用,可用于远距离控制水电站油、气、水管路系统的通断。 用于降低并稳定系统中某一支路的油液压力,常用于夹紧、控制、润滑等油路。有直动型与先导型之分,多用先导型。
液压管接头的分类 液压软管、高压球阀、意图奇的快速接头、卡套式管接头、焊接式管接头、高压软管。 液压管接头和普通管接头的差别 最大的最显著的区别的就是液压的压力是大的惊人的,液压油管突然爆裂油的冲击力是很大的。 我这样说,肯定不能用普通的替换专用的接头,因为液压的都是可以承受很大压力的,普通的最多0.5个气压就已经快不行了,现在我们的液压管接头技术比起国外来差距太大,液压英才网提醒各位液压界的朋友要多多交流发展中国自己的液压管接头技术。 编辑本段原理它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液缸组成的,在液缸里充满水或油。
充水的叫“水压机”;充油的称“油压机”。两个液缸里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活塞,如果在小活塞上加一定值的压力,根据帕斯卡定律,小活塞将这一压力通过液体的压力传递给大活塞,将大活塞顶上去。设小活塞的横截面积是S1,加在小活塞上的向下的压力是F1。于是,小活塞对液体的压强为P=F1/SI,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大活塞所受到的压强必然也等于P。若大活塞的横截面积是S2,压强P在大活塞上所产生的向上的压力F2=PxS2,截面积是小活塞横截面积的倍数。从上式知,在小活塞上加一较小的力,则在大活塞上会得到很大的力,为此用液压机来压制胶合板、榨油、提取重物、锻压钢材等。 编辑本段液压传动的发展史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称为流体传动,是根据17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1795年英国约瑟夫o布拉曼(Joseph Braman,1749-1814),在伦敦用水作为工作介质,以水压机的形式将其应用于工业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
1905年将工作介质水改为油,又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液压传动广泛应用,特别是1920年以后,发展更为迅速。液压元件大约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20年间,才开始进入正规的工业生产阶段。
1925 年维克斯(F.Vikers)发明了压力平衡式叶片泵,为近代液压元件工业或液压传动的逐步建立奠定了基础。20 世纪初康斯坦丁o尼斯克(GoConstantimsco)对能量波动传递所进行的理论及实际研究;1910年对液力传动(液力联轴节、液力变矩器等)方面的贡献,使这两方面领域得到了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期间,在美国机床中有30%应用了液压传动。
应该指出,日本液压传动的发展较欧美等国家晚了近 20 多年。在 1955 年前后,日本迅速发展液压传动,1956 年成立了“液压工业会”。近20~30 年间,日本液压传动发展之快,居世界领先地位。 液压传动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因此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一般工业用的塑料加工机械、压力机械、机床等;行走机械中的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农业机械、汽车等;钢铁工业用的冶金机械、提升装置、轧辊调整装置等;土木水利工程用的防洪闸门及堤坝装置、河床升降装置、桥梁操纵机构等;发电厂涡轮机调速装置、核发电厂等等;船舶用的甲板起重机械(绞车)、船头门、舱壁阀、船尾推进器等;特殊技术用的巨型天线控制装置、测量浮标、升降旋转舞台等;军事工业用的火炮操纵装置、船舶减摇装置、飞行器仿真、飞机起落架的收放装置和方向舵控制装置等。
上一篇:升降货梯价格?